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等10部門聯合發布《山東省現代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6—2028年)》,提出到2028年,突破3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研制10臺(套)以上智能化加工與數字化發酵裝備。
11月5日,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等10部門聯合發布《山東省現代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6—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構建涵蓋食品原料智能處理、功能組分創制、營養健康創新、智能裝備躍升、安全綠色保障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8年,突破3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建成5個以上功能因子提取與生物制造技術體系;創制糧油、肉類、水產、果蔬、乳制品、營養保健食品及調味品等創新產品100種以上,開發功能性因子和精準營養配方30類左右;研制10臺(套)以上智能化加工與數字化發酵裝備,建成5個以上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打造10家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型骨干企業和5個健康食品創新產業集群。
《行動計劃》重點聚焦食品原料處理智能升級、食品功能組分創新賦能、營養健康食品創新提質、食品智能裝備創新躍升、食品安全綠色保障等五大行動,為順利實現目標提供實施路徑。
一、實施食品原料處理智能升級行動
(一)智能分選與去雜。聚焦原料清洗、除雜與初級分級的質量控制,突破清洗消毒一體化、基于高光譜與近紅外分析的智能檢測、人工智能(AI)視覺識別與機器人柔性抓取等關鍵技術,研發面向果蔬、水產與肉類的智能化清洗—分選—分級工藝裝備,實現綠色智能分選在現代食品企業推廣應用,形成國際先進水平的食品原料分選去雜解決方案。
(二)智能預處理與保鮮。聚焦水產、肉類、果蔬等易腐食品的營養保持與微生物控制,突破超高壓、微波耦合等多模態非熱處理與低溫耦合技術,開發低能耗預處理新工藝,推動與智能包裝、AI保質期預測模型協同應用,實現智能化產業化應用,重點支持即食水產、冷鮮肉類等應用場景,提升山東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冷鏈一體化貯運。揭示冷鏈環境對原料質構與風味保持的影響機制,突破智能溫控、邊緣監測與數字孿生調控等技術,開發高效冷鏈技術與產地預冷基礎設施,推廣基于區塊鏈的端到端跟蹤與變質風險智能評估技術,降低采后損耗、提升食品預加工質量。
二、實施食品功能組分創新賦能行動
(一)功能性因子提取與轉化。聚焦谷物、豆類、乳品、果蔬、水產、食藥物質等的功能因子,突破物理場輔助提取、靶向酶解、連續化精制、精準發酵與合成生物學制備技術,推動高純度功能基料的規模化、低成本制備與產業化應用。解析食藥物質中功能因子構效關系,加強功能因子臨床營養學評價,推動在精準營養中的應用,為健康食品產業提供源頭保障。
(二)大宗農產品功能化加工。推動糧食、油料等大宗農產品柔性加工、定向改性等技術研發,闡明淀粉、蛋白分子結構與功能特性的關聯機制,開發高性能專用淀粉、植物蛋白粉、功能性多糖、可溶性膳食纖維等核心加工基料,推動在主食和精準營養食品中加快應用,強化在臨床營養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中的應用,構建多層次健康食品原基料生產體系。
(三)功能性油脂與結構脂質開發。研究油脂活性成分保持與結構調控規律,突破低溫壓榨、膜分離和酶促改性技術,開發焙烤、熱炸等加工專用油脂,發展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藻油、中鏈脂肪酸、亞油酸等功能油脂及結構脂質,支撐慢病干預食品和功能食品產業加快發展,結合山東食用油加工基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功能性油脂品牌。
(四)生物制造功能配料開發。突破兼具高催化效率和高特異性酶的挖掘與從頭設計技術,解析酶與底盤細胞的適配性機制。構建高效表達普適性酶的細胞工廠,開發功能糖和功能蛋白等食品功能配料生物合成的規模化生產模式。突破食品組分細胞培養新技術,研發細胞培育肉的新裝置與新工藝。探索無細胞蛋白質合成技術,推動生物制造新技術在現代食品生產中的應用。
三、實施營養健康食品創新提質行動
(一)主食健康化與定制化。解析淀粉—蛋白—纖維相互作用規律,突破全谷物食品關鍵共性技術,聚焦低血糖生成指數(GI)與營養均衡需求,突破柔性預處理、協同調質、配方算法與風味優化等技術,研發個性化主食組合,滿足糖尿病、肥胖和運動人群需求,推動新型主食健康產業加快發展。
(二)畜產與水產食品高端化。研究蛋白降解與風味生成機理,突破快速冷卻、品質調控與發酵調控技術,開展營養清潔標簽相關技術研究,開發低鹽低脂肉制品、功能性水產食品。開展低溫乳制品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質保留機理研究,突破低溫殺菌、發酵菌種替代等技術,開發適用不同人群的低溫乳品和功能乳品,促進乳制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果蔬功能化與便捷化。揭示果蔬活性因子在非熱加工與發酵條件下的穩定性與功能釋放規律,突破非熱加工與定向酶解技術,開發功能性果蔬飲品、果蔬配料和發酵型果蔬產品,推動“煙臺蘋果”“棗莊石榴”等山東特色果蔬向國際健康食品升級。
(四)高端營養保健食品。構建基于營養基因組學的“成分—靶點—功效”預測系統,突破精準配方設計與納米脂質體、微膠囊等穩態化遞送技術,開發特醫食品、功能休閑食品和醫養結合型產品,服務銀發經濟與健康消費,加強跨學科交叉,推動“食品+醫學”一體化研發,助力高端營養保健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五)個性化營養與方便食品。依托個人健康數據和AI大模型,構建營養個性化推薦與配方設計平臺,開發個性化營養食品。突破方便食品的低溫工藝、快速冷卻、智能包裝等關鍵技術,開發可規模化生產的即配餐與健康外賣食品,實現標準化和智能化供應,推動食品產業多元化健康發展。
四、實施食品智能裝備創新躍升行動
(一)智能化加工裝備。突破視覺識別、傳感控制與機器人操作技術,研發水產剝殼、魚類分切、肉類分割、果蔬分級、主食與糧油加工等智能裝備,推動連續化、柔性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推進現代食品加工裝備的智能化無人化轉型升級。
(二)智能化發酵裝備。研究菌群動態規律,突破多模態傳感與AI建模優化技術,建設智能化連續發酵平臺,研究開發功能糖醇、水溶性膠體、替代蛋白、益生菌的智能化制造技術裝備,推動現代食品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實施食品安全綠色保障行動
(一)全鏈追溯與質量控制。構建以區塊鏈和物聯網為核心的食品安全追溯技術體系,推動原料、加工、流通全鏈條監管與數據共享。通過智能終端與大數據分析,在水產等關鍵領域推動“產品身份證”式的原產地標識與可視化溯源應用,提升地標產品溯源可信度與市場識別度。
(二)綠色材料與清潔工藝。研發高屏障、可降解智能包裝材料與生物基保鮮膜,開展包裝遷移性與環境足跡評估。加強酶催化、物理場輔助等清潔工藝研究,減少有機溶劑和廢水排放,推動環保加工技術在全鏈中應用。
(三)副產物循環利用。解析糧油、肉類、果蔬、水產等加工副產物中功能因子轉化機理,突破酶解、發酵等生物轉化技術,開發功能性蛋白、肽、多糖、膳食纖維、多酚及功能油脂等功能配料,形成“副產物—功能基料—健康食品”的循環利用產業模式。
素材來源: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通過簡便的一步熱壓策略設計出一種具有自粘附性、環境耐受性且對生物胺響應的熒光傳感器,并成功應用于蝦、魚、牛肉和豬肉等高蛋白食物的分...2025-11-05 15:04:58
-
從田間地頭的初加工冷庫到冷鏈基地的大型庫房,每一座冷庫都是農產品保鮮的重要載體。《江西省農產品產地冷庫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25-11-04 15:20:49
-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21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的通告。2025-11-04 14:42:58
-
從“中國酸辣粉之都”建設啟動,到全產業鏈產值穩步增長,再到向更高目標沖刺,河南酸辣粉的崛起軌跡清晰可見。當機器臂的精準與傳統風味的...2025-11-03 14:24:37
-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批準發布了6項食品補充檢驗方法,涵蓋藥物殘留、添加劑及染料測...2025-11-03 13:59:18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