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精準監測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亞氮(N?O)等溫室氣體濃度,是評估碳排放現狀、制定減排政策的核心基礎。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作為量化溫室氣體“足跡”的關鍵工具,通過先進的檢測技術與算法,實現了從“粗略估算”到“ppb級(十億分之一)精準測量”的跨越。
一、工作原理:
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的核心是基于不同氣體分子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特性(即“光譜指紋”),通過測量光強衰減反推氣體濃度。目前主流技術路線有兩種:
•可調諧二極管激光吸收光譜技術(TDLAS):儀器發射特定波長的激光(如針對CH?的1653nm、針對CO?的1572nm),該波長僅被目標氣體分子強烈吸收。當激光穿過待測氣體時,部分光能被吸收,剩余光強通過光電探測器接收。根據朗伯-比爾定律,吸收光強與氣體濃度成正比,通過分析吸收譜線的形狀與深度(結合溫度、壓力補償),可精確計算出目標氣體的濃度(精度可達±0.1ppm)。該技術優勢在于響應快(秒級)、選擇性強(僅針對單一氣體),適合動態監測。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利用紅外光源發射寬波段紅外光,氣體分子對不同波數的紅外光產生特征吸收(如CO?在4.26μm、N?O在7.73μm有強吸收峰)。通過干涉儀將透射光轉換為干涉圖,經傅里葉變換后得到紅外光譜圖,通過比對標準譜庫中的吸收峰位置與強度,可同時檢測多種溫室氣體(如CO?、CH?、N?O、SF?等),濃度檢測限低至ppb級(如CH?可測至1ppb)。該技術適合復雜場景下的多組分同步分析。

二、適用領域:
•生態研究:在森林、濕地等自然碳匯區域,通過塔基或無人機搭載分析儀,長期監測CO?/CH?的晝夜變化與季節波動,量化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如熱帶雨林每年可吸收數百萬噸CO?);在極地冰芯鉆取現場,分析封存氣體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重建過去百萬年的氣候變遷史。
•工業減排:在火力發電廠、鋼鐵廠等高排放企業,實時監測煙囪排放口的CO?/NOx濃度,驗證碳捕集與封存(CCUS)技術的效果(如某電廠通過分析儀確認碳捕集裝置可將CO?濃度從30%降至1%以下);在油氣田開采環節,監測甲烷泄漏點(微小泄漏可能導致年損失數千噸CH?),指導密封修復。
從科研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到野外的移動監測站,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正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數據基石”。隨著量子級傳感器、衛星遙感技術的融合,未來其監測精度與覆蓋范圍將進一步拓展,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精準的“科學標尺”。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