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手動輪轉切片機是實驗室(尤其是病理科)用于將組織標本切成微米級薄片的經典設備,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手動驅動機械結構,實現標本的精準進給與刀片的勻速切削,最終獲得厚度均一的組織切片。以下從核心結構、工作流程、關鍵原理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結構:支撐“切削與進給”的機械基礎
全手動輪轉切片機的結構圍繞“如何讓刀片穩定切割標本、且每次切割后標本精準移動固定距離”設計,核心部件包括:
核心部件與功能作用的介紹分析
切片刀架:固定切片刀(通常為一次性或可重復打磨的鋼刀/玻璃刀),可調節刀片角度(如15°-20°,適配不同組織硬度)。
標本夾(樣品頭):用于固定經石蠟包埋的組織塊(或其他標本),可360°旋轉、上下/前后微調,確保標本切面與刀片平行。
手動轉輪(驅動輪):設備的動力輸入部件,操作人員轉動轉輪時,通過齒輪傳動帶動刀片和標本夾聯動。
進給機構(微動裝置):核心精密部件,由齒輪、棘輪、刻度盤組成,負責每次切割后將標本夾向上“頂起”固定厚度(即“進給量”)。
厚度調節旋鈕:聯動進給機構,可手動設定切片厚度(通常范圍1-50μm,病理切片常用3-5μm),刻度盤精準顯示設定值。
底座與機架:提供穩定支撐,避免切割時設備晃動(穩定性直接影響切片厚度均一性)。
二、工作流程:“旋轉-切削-進給”的循環過程
全手動輪轉切片機的工作本質是**“刀片線性運動切割標本+標本間歇式精準進給”的循環**,具體步驟如下:
標本與刀片準備
將石蠟包埋的組織塊固定在標本夾上,通過微調標本夾,使組織塊的待切平面與切片刀的刀刃保持平行(若不平行,會導致切片厚薄不均)。
安裝切片刀至刀架,調節刀刃角度(軟組織角度稍小,硬組織角度稍大),并確保刀刃鋒利無缺口。
通過“厚度調節旋鈕”設定目標切片厚度(如4μm),此時進給機構已預設好每次的標本移動距離。
手動驅動與首次切削
操作人員順時針轉動手動轉輪,轉輪通過齒輪傳動系統帶動兩個關鍵動作:
刀片橫向運動:切片刀沿水平方向勻速劃過標本夾前方(或標本夾向刀片方向移動,不同機型設計略有差異);
標本接觸刀片:標本夾帶著組織塊,在齒輪聯動下向刀片方向靠近,直至組織塊被鋒利的刀刃切割,形成第一片組織切片。
進給機構觸發與復位
當轉輪轉動至“最低點”(切削完成位置)時,進給機構的棘輪裝置被齒輪驅動,帶動標本夾向上“進給”設定好的厚度(如4μm)——這一步是保證切片厚度均一的核心:每次切削后,標本都精準升高固定距離,確保下一次切割的組織厚度完全一致。
操作人員繼續轉動轉輪至“最高點”,刀片與標本分離,完成一次“切削-進給”循環。
循環切片與收集
重復轉動轉輪,設備持續執行“刀片運動→切割→標本進給→復位”的循環,連續產出厚度均一的組織切片,切片會因刀刃的張力或設備自帶的“切片托”(如毛筆、載玻片)被收集,用于后續染色、鏡檢等步驟。
三、關鍵原理:決定切片質量的2個核心邏輯
全手動輪轉切片機的精度和穩定性,依賴兩個關鍵機械原理的協同:
1.進給機構的“棘輪-棘爪”精密控制
進給機構是全手動機型的“靈魂”,其核心是棘輪(帶均勻齒槽的圓盤)與棘爪(可卡入齒槽的金屬片)的配合:
每次轉輪轉動一周,齒輪帶動棘輪轉動一個“齒距”,而每個齒距對應標本夾上升的距離(即切片厚度)。通過調節厚度旋鈕,可改變棘爪與棘輪的咬合位置,從而改變每次轉動的齒距,實現1-50μm的厚度調節。
這種機械結構的優勢是“無電子元件依賴”,只要零件未磨損,進給精度即可長期保持穩定,這也是全手動切片機在基層實驗室仍被廣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2.刀片與標本的“相對勻速運動”
切片質量(是否完整、無褶皺)取決于切割瞬間刀片與標本的相對運動是否勻速:
手動轉輪的“轉動連貫性”直接影響刀片速度:若轉動過快或過慢、中途停頓,會導致刀片切割力不均,出現切片撕裂、褶皺;
設備的“機架剛性”決定穩定性:若底座不穩或齒輪存在間隙,切割時會產生振動,導致切片厚度波動(因此要求設備必須放置在平整、穩固的臺面上)。
總結
全手動輪轉切片機的工作原理可概括為:以手動轉輪為動力源,通過齒輪傳動實現刀片與標本的相對運動完成切削,再由棘輪式進給機構保證每次切削后標本精準進給固定厚度,最終通過循環操作獲得均一厚度的組織切片。其結構簡單、維護成本低、精度依賴機械加工質量,是病理診斷、生物學研究等領域“手動控制、精準切片”的經典設備。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