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

內容簡介
鈷酸鋰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之一,尤其是在便攜設備和移動電子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中,這得益于其體積能量密度和穩定的循環性能。然而,其實際所用的能量密度僅占其理論能量密度的一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提高能量密度常用的辦法是提升充電電壓,利用更多的鋰源,但這樣做會迅速加快鈷酸鋰正極材料的失效,造成電池性能快速衰退,以及安全性問題。這其中的衰退機制繁多而且復雜,裂紋就是其中之一。本報告中,將介紹我們利用電子顯微鏡相關的分析技術,研究裂紋在鈷酸鋰正極材料中晶界處的形核和擴展機制,并探討循環條件不同時,裂紋產生機制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為深入理解裂紋,這一普遍存在于層狀正極材料中的失效機制,提供從原子尺度的理解認知,這一工作將有助于尋找合適的途徑來抑制裂紋的產生。
講師介紹
閆鵬飛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入選國家青年人才計劃
2010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2010-2013在日本NIMS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7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從事鋰電池相關的透射電子顯微學研究。于2017年10月加入北京工業大學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研究領域是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研究鋰(鈉)離子電池材料的失效機理,基本結構和離子的傳輸機理。在相關領域發表SCI論文70余篇,包括9篇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引用4000余次。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Nat. Mater., Nat. Energy, Nat. Nanotechnol., Nat. Commun.等在內學術論文20余篇。
直播內容概要
鈷酸鋰是成熟的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是Goodenough于八十年代在劍橋大學發現,也正因此他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由于鈷酸鋰很好的電化學儲能性能表現,主要是其體積能量密度,目前在小型儲能移動設備被廣泛應用,尤其是IT設備上,幾乎是統治性的。研究鈷酸鋰,主要是提高其利用率,目前利用率還不到60%,研究目的是提高其理論容量到80-90%。

鈷酸鋰的性能衰退機制有多種,主要是由于價態變化,成分改變和晶格畸變而引起的。本課題組主要從電子顯微學來研究其失效機制。主要分兩大類:體材料失效機制和界面失效機制。

重點要提一下徠卡的三離子束切割設備,用這個設備,我們做到了很多用別的設備完成不了的工作,主要是EBSD看孿晶。我們發現用徠卡的氬離子束,加工面積特別大;通過與其它設備做對比,與FIB對比,通過EBSD觀察,我們發現氬離子束對樣品的損傷層確實比較好。



如何實現對LiCoO2顆粒大面積、大數量的統計性觀察?
以確定孿晶界是否為普遍存在的缺陷結構
我們想到了EBSD的方法,但EBSD需要樣品非常平整,我們遇到了一個制樣的難題,就是如何獲得一個大量顆粒的平整樣品?我們首先想到了FIB。但是FIB制樣,最大的束流也只能切一個幾十微米的區域。用FIB大束流高電壓,有經驗的人都知道FIB會產生很大的電荷累積效應。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其一是它不能滿足我們對數量的要求,其二它表面平整度不夠,或表面損傷度太大,我們用EBSD分析,看不出來晶格取向。我們也用機械拋光的辦法,做了半年時間,都沒有成功。然后我們想到了氬離子束切割技術,偶然引進了徠卡,確實切出了不錯的樣品,切了五六個樣品,目標達成。


通過統計發現,在鈷酸鋰里面孿晶占比至少達到40%,孿晶含量或出現頻率是非常高的。對高電壓循環性能,孿晶會產生很大影響,這給鈷酸鋰材料學界產生了一個新的信息,因為之前大家認為鈷酸鋰是單晶,或沒有意識到它是孿晶。如果不做成單晶,由于孿晶界的存在,它很容易造成高電壓性能的衰退,這是我們對鈷酸鋰認識的提升。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