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鈦(TiO?)存在三種主要晶型:金紅石型(rutile)、銳鈦礦型(anatase)和板鈦礦型(brookite)。它們的晶體結構、物理化學性質及應用領域差異顯著,以下是詳細解析:
金紅石型
晶體結構:四方晶系,空間群為 P4?/mnm,TiO?八面體通過共邊連接形成致密結構。
穩定性:穩定的晶型,高溫下(>650℃)仍保持結構穩定,自然界中以礦物形式存在。
物理特性:密度 4.2-4.3 g/cm3,莫氏硬度 6-6.5,折射率高達 2.62-2.91,具有優異的光學散射能力和化學惰性。
銳鈦礦型
晶體結構:四方晶系,空間群為 I4?/amd,TiO?八面體通過共角連接形成開放結構,比表面積較大。
穩定性:低溫下穩定(<610℃),加熱至 610℃以上逐漸轉變為金紅石型,轉變溫度為 915℃。
物理特性:密度 3.8-3.9 g/cm3,莫氏硬度 5.5-6,帶隙較寬(3.2 eV),對紫外光響應強烈。
板鈦礦型
晶體結構:斜方晶系,空間群為 Pbca,TiO?八面體通過共邊和共角連接,結構復雜且對稱性較低。
穩定性:最不穩定的晶型,650℃以上迅速轉變為金紅石型,自然界中罕見。
物理特性:密度 4.1-4.25 g/cm3,帶隙約 2.96 eV,光催化活性較高但易因結構缺陷導致載流子復合。
制備方法影響
金紅石型:高溫煅燒(>800℃)、氣相沉積法(CVD)或添加礦化劑(如 P2O5)可促進其形成。
銳鈦礦型:溶膠 - 凝膠法、水熱法(100-200℃)及低溫煅燒(<500℃)是常用方法。
板鈦礦型:需嚴格控制水熱條件(如 pH=4-6、溫度 150-200℃)或引入特定模板劑。
混晶協同效應
X 射線衍射(XRD)
拉曼光譜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二氧化鈦的三種晶型因其結構差異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性能: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