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上海博取儀器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簽署產研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感應式電導率傳感器核心技術開展聯合研發,重點突破耐高溫傳感器材料、低功耗物聯網模塊、AI預測性維護算法三大方向。此次合作標志著國產感應式傳感器從“應用創新"向“核心技術自主化"邁進,預計3年內實現耐高溫(200℃)、低漂移(<0.1%/月)傳感器量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合作背景:工業傳感器國產化的“卡脖子"難題
長期以來,高價格工業傳感器核心技術被歐美企業壟斷:
材料方面:耐200℃以上高溫的特種電極材料專用技術集中在日美企業,國內依賴進口,采購周期超3個月;
算法方面:高精度溫度補償、多參數融合算法被哈希、E+H等企業壟斷,國內產品在寬量程下誤差超±5%;
成本方面:進口傳感器價格是國產的3~5倍,某化工園區100套系統年維護成本超500萬元。
上海交大環境學院李教授表示:“通過產研合作,我們將實驗室的納米涂層技術與博取的工程化經驗結合,已開發出耐200℃的PEEK基復合材料,傳感器壽命預計提升至5年。"
合作內容:三大技術方向突破
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建“水質傳感技術聯合實驗室",重點攻關:
耐高溫傳感器:開發分體式傳感器(傳感器頭耐200℃,電子元件外置),適配核電、高溫蒸煮工藝;
物聯網模塊:集成NB-IoT通訊,功耗降至0.2W,支持太陽能供電,實現偏遠地區無人值守監測;
AI算法:基于10萬組工業數據訓練的預測模型,提前7天預警傳感器漂移,運維成本降低50%。
首期研發投入2000萬元,由博取儀器承擔,上海交大提供技術與測試平臺支持,預計2026年推出第一代產品。
應用前景:從環保監測到工業4.0
新技術將應用于兩大場景:
博取儀器總經理王總表示:“此次合作是‘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范例,我們計劃將技術成果轉化為5款新產品,目標3年內實現提升至25%。"
此次產研合作不僅提升了國產傳感器的技術競爭力,更為工業水質監測提供了“高精度+低成本"的新選擇,推動環保監測向智能化、國產化加速邁進。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