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動烏氏粘度儀校準流程:精準保障測量可靠性
外觀與初始檢查
結構完整性:檢查粘度計外觀,確認無裂紋、劃痕,測量管、放空管和進氣管平行且垂直,毛細管內壁光滑無異物。
環境適配:將設備置于獨立實驗臺,遠離振動源(如離心機),配備防震墊,實驗室溫度控制在20-25℃,濕度40%-60%,防止溫濕度驟變導致玻璃部件開裂。
標準液選擇與處理
標準液要求:選擇兩種不同粘度(運動粘度差值≥20%)的標準液,流經時間需≥200秒,確保測量穩定性。
預處理:將標準液置于恒溫水浴中平衡溫度,使用前過濾去除雜質,避免顆粒干擾。
裝液與恒溫處理
無氣泡裝液:用注射器緩慢吸入標準液至上儲液球,輕敲管壁排除氣泡,防止流動時間偏差。
恒溫控制:將粘度計垂直固定于恒溫水浴中,液面需高于球C,恒溫15-30分鐘,確保溫度均勻性(≤0.05℃)。
計時與重復測量
流出時間測定:在管口1、3處接乳膠管,夾住管口3,抽氣使液面升至球C中部后釋放,用秒表記錄液面流經刻度線的時間。
重復性要求:每種標準液重復測量至少4次,兩次測定值相差≤0.1秒,取平均值作為流出時間。
常數計算與驗證
公式計算:根據公式

?(C為粘度計常數,v為標準液運動粘度,t為流出時間)計算常數。
多液驗證:用第二種標準液重復上述步驟,取兩次計算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常數,確保校準準確性。
二、維護要點:延長設備壽命的關鍵措施
即時清洗與干燥
樣品殘留清除:每次測試后立即用無水乙醇或專用清洗液沖洗樣品室和毛細管,防止聚合物或高濃度鹽溶液干燥后堵塞通道。
高壓沖洗:對頑固殘留物,使用注射器或高壓氮氣(壓力≤0.2MPa)反向沖洗毛細管,確保流路暢通。
干燥處理:清洗后用干燥氮氣吹干,或置于60℃烘箱中烘干(避免高溫導致玻璃變形)。
恒溫槽維護
定期換水:每1個月更換恒溫槽中的去離子水,防止藻類或細菌滋生影響溫度均勻性。
除垢處理:若使用硬水,每3個月添加5%檸檬酸溶液循環清洗,去除水垢后徹底沖洗干凈。
溫度校準:用高精度鉑電阻溫度計(精度±0.01℃)校準恒溫槽,誤差超過±0.1℃時調整參數。
部件更換與檢查
密封圈更換:每6-12個月檢查樣品室、毛細管連接處的密封圈,出現老化、裂紋或變形時立即更換,根據溶劑類型選擇耐腐蝕材質(如氟橡膠用于有機溶劑,硅橡膠用于水溶液)。
溫度傳感器校準:每2年校準一次,若響應遲緩或讀數漂移,需更換新傳感器。
蠕動泵管檢查:每3個月檢查泵管磨損情況,若出現裂紋或彈性下降,及時更換以避免流量不穩定。
操作規范與防塵
移液管精度:使用A級移液管(誤差≤±0.01mL)加載樣品,避免過量導致溢出腐蝕設備。
氣泡排除:加載樣品后輕敲管壁或用脫氣裝置去除氣泡,防止氣泡干擾流出時間測量。
防塵保護:非使用狀態下覆蓋透明防塵罩,避免灰塵進入樣品室或毛細管。
三、自動烏氏粘度儀故障排查與優化建議
常見故障處理
讀數不穩定:檢查設備是否放置在穩定表面上,排除電源干擾,若問題持續,聯系供應商或專業技術人員維修。
溫度偏差:用溫度計驗證實際溫度,調整儀器溫度校準參數,確保恒溫槽溫度均勻性(≤0.05℃)。
液體泄漏:立即停止使用,檢查密封性能,更換密封圈或進行維修。
長期穩定性優化
維護日志:記錄每次操作時間、更換部件及校準數據,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據。
軟件校準:通過設備配套軟件輸入校準系數,修正系統時鐘偏差,確保計時功能準確(誤差≤0.1秒)。
環境控制:在恒溫槽外壁包裹保溫材料,減少外界溫度波動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